明洪武年間(1368-1398年)建村。因村位于東西走向的一大溝旁,故命名橫溝村,后演變?yōu)楹闇洗?。洪溝村位于海陽市西北部,煙風公路和徐海公路交匯處。東與欒家村相鄰,西與南柳村相連,北與礦山村接壤,南與下院口村相交。隸屬發(fā)城鎮(zhèn)。北距鎮(zhèn)政府駐地7.5公里。全村,其中耕地面積約54公頃。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、玉米、花生、蘋果、蔬菜等。 2002年,全村250戶,。有韓、張、于、隋、欒等5姓,均為漢族,其中韓姓人口居多。

地理位置

位于海陽市西北部,煙風公路和徐海公路交匯處

行政區(qū)類別

行政村

面積

約 1.2 km2

大事記

1941年2月21日八路軍進駐,本村解放。

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(yè)生產合作社成立。

1983年實行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。

1990年安裝自來水。

村莊由來

據(jù)傳:明天啟時(1621-1627),蔡、茍、董等姓在此佃種黃姓的土地,故稱黃家莊子。后土地為孫、劉、宋等姓購得,因桃源河上游(又稱洪溝)流經(jīng)村中,改村名為洪溝?!都茨h鄉(xiāng)土志》標有此名。曾發(fā)展為兩個村,河北稱北洪溝,河南稱南洪溝?,F(xiàn)兩村合并。

經(jīng)濟發(fā)展

第一產業(yè)1955年,糧食畝產104公斤,總產10.3萬公斤。1978年,糧食畝產210公斤,總產22萬公斤。1983年,實行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,糧食畝產提高到340公斤,比1978年增長130公斤。2002年,糧食畝產達到589公斤,總產12.44萬公斤。 1979年以來,村里將山頂薄地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,栽植板栗16公頃。1990年以來,發(fā)動群眾改接老果樹10公頃,主要品種有紅富士、喬納金、紅星等。1993年,又栽植優(yōu)質紅富士蘋果4公頃。蘋果和板栗成為本村的主要經(jīng)濟來源。2000年,蘋果、板栗二項人均收入達800余元,成為洪溝村的拳頭產品。 2002年,第一產業(yè)收入142萬元,其中農業(yè)47萬元,畜牧養(yǎng)殖業(yè)58萬元人,林業(yè)37萬元。

第二、三產業(yè)1983年以來,本村辦起磨坊、油坊、電氣焊部、商店等。家庭婦女農閑時繡毛衣花。2002年,第二、三產業(yè)從業(yè)人員175人,收入598萬元,其中建筑業(yè)134萬元,運輸業(yè)218萬元,商飲業(yè)111萬元,服務業(yè)135萬元。

社會進步

人民生活解放前,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80公斤左右。建國后,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。1957年,全村人均糧食300公斤。1975年,人均糧食380公斤。2002年,人均糧食達到400公斤,人均存款余額2400元,全村有機動車輛150輛,電視機146臺,電冰箱23臺,洗衣機6臺,電話80部。1970年,本村成立合作醫(yī)療站,為村民健康提供了保障。2002年,全村有80歲以上老人32人(其中女19人),占總人口的5%,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。村莊建設建國前,村內街道不整,破爛不堪,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,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。

1990年以來,村“兩委”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街道、房屋建設。2002年,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。街道整齊寬敞,住房寬敞明亮,山路車輛暢通,耕運方便。

組織建設

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,韓明京加入中國共產黨,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。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,韓明京任黨支部書記,時有黨員9人。1949年10月,黨員身份公開,全村有黨員25人。

2002年,有黨員39名。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韓明京、韓玉山、韓玉欣、于永秋、張德成、韓明功、韓明琪(掛職)、韓明業(yè)。2003年3月起,張德成復任黨支部書記?;鶎有姓M織建設1943年,設村政府。1958年9月,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。

1968年6月,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。1980年12月,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。1984年5月,始設村民委員會。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欒晉禮、韓文信、張文順、韓明剛、韓玉欣、于永秋、欒良瑞、張德成、韓明功、韓明業(yè)、韓明果。